什么?!日本竟然允许16岁的少女生孩子?!

什么?!日本竟然允许16岁的少女生孩子?!

美奈子认为,青春期少男少女相互间产生好奇、关注,甚至爱慕之情,其实跟3个月的孩子会翻身、6个月的孩子能坐立、12个月的孩子就能自己拉粑粑一样,是非常正常的,也是这个年龄该发生的事。

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异性是自我成长的一面镜子,异性看待自己的眼神,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塑造非常重要,能变得更加自信。

谈到家长担心的孩子可能过早发生性行为的问题,我认为,一方面与家庭本身的亲子关系有关,另一方面也与目前中国的性教育不足有关。

现在,不少学校的生理卫生课要么改成自学,要么给所谓的“主课”让道。

与此相悖的是,来自互联网、电视等与性有关的信息铺天盖地,初高中少女堕胎的新闻时常出现,性教育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。

其实,物极必反。

中国过去长期以来对孩子早恋的压制,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另一社会问题—数量庞大的剩男剩女。

“上初中、高中的时候怕耽误学习不让和异性交往,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前途未知生活不稳定仍不准谈恋爱,可是刚大学毕业,就开始被催着结婚,恋爱都不会谈还结婚?”

这一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并不少见。

我觉得,如今中国学校的教学任务,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孩子拿高分,为了考上好大学。

现在这种刻板死守的教育方式,培育出来的很多都是IQ很高,EQ很低的人。

老师、家长和社会,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两旁的护栏,但路还是要孩子自己一步步的走,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意向,正确引导,方能成就人才。

那么日本社会又是怎么对待早恋问题的呢?

在传统的日本人看来,生活和工作是分属不同性别的,男人只有工作没生活,女人只有生活没工作,两性没有交集。

虽然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变,但日本男人上班以后接触异性的面儿仍然很窄,一般只有办公室的几个女同事。

所以,不少日本姑娘小伙子在高中就定情了,上什么大学“小两口”要商量着来,为将来的人生做计划。

到了大学,条件好的男生女生多半已经被抢走,剩下的多是“歪瓜裂枣”。

工作以后,连“歪瓜裂枣”都不好找了。

所以日本高中生的“早恋”成功率极高。

说到底,这是日本民族的性格使然。

◆ ◆ ◆ ◆ ◆

举个栗子~

在教育开放的日本,学生的课程中很早就安排了性教育课,让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知识,并且启发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。

日本孩子从幼儿园时期,男孩和女孩都是一起上学,只要你愿意,就可以谈恋爱,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干涉,甚至有的还表示支持和赞赏。

因为日本的父母觉得孩子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,还应该学会如何与朋友相处、如何去关心、爱护别人。

而且只要怀孕了就可以生孩子(日本法律不允许打胎,会被认为是杀人)。

如果是在读期间的学生要生孩子,可以怀孕去学校,生完了还可以继续上学。

目前在日本,一个20几岁的孩子有个不到40岁的妈咪是一件挺平常的事情。

其实我觉得,关于早恋这个问题,在某些方面,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,不是要学习他们的开放、甚至是过度开放,而是要借鉴他们的教育制度,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,探索制定出一套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方式。

比如说,假如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家孩子有了恋人,父母要怎么应对呢?拳打脚踢?破口大骂?错!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叛逆,甚至影响亲子关系。

我们可以和孩子好好交流,成为他们的朋友。

首先可以选一个阳光明媚,微风不燥,大家心情都大好的午后,和孩子聊道:‘哎,听说你有喜欢的人了啊?’‘你喜欢对方什么地方啊?’用这种方式,慢慢地将孩子内心的想法引导出来。”

这么一来,孩子会觉得父母并不反对自己的“恋情”,于是就不会对父母有抵触情绪甚至主动和父母坦白。

等他们长大,拥有了真正的恋情之后,也会将父母视为咨询问题、诉说烦恼的专家了。

相反,如果立刻发怒说:“你敢给我早恋?你对得起我吗巴拉巴拉等等”并且露出厌恶表情的话,等孩子长大之后,也就不会考虑和父母分享心里话了。

而一旦孩子的内心封闭,父母再想打开可就难了......

早恋现象是人性之使然无可避免,

那么在回避不了的情况下,像日本一样,着重于教育引导,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。

衷心希望家长能引导孩子度过一个五彩斑斓的青春。

今日小课堂

幸福其实很简单:有人爱,有事做,有所期待。

実は、幸せというのは簡単なものだよ、好きな人がいて、やりたいことがあって、そして期待できる未来、ただ、それだけなのよ。

実は(じつは):事实上,老实说,实际上

幸せ(しあわせ):幸福

簡単(かんたん):简单,简便

好き(すき):喜欢

期待(きたい):期待,期望

未来(みらい):未来,将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你可能也喜欢

冒险岛巨大蝙蝠不掉血,教你正确打法成功击杀
Wifi万能钥匙已经被淘汰!GitHub上这个开源工具太好用了!
探秘雷马克:传奇作家的人生故事和作品魅力